【投票】45歲前做對5件事,有錢有閒爽快過一生(一)

2011040710:00
25歲比體力,35歲比腦力,45歲比財力~
有些事情不趕著做,就會像是周杰倫的歌,
「怎麼了、你累了,那些說好的幸福呢?」


45歲,就像是人生的折返點,過了折返點,很多人生的發球權就不在自己手上了!
究竟年過45歲,會出現哪些警訊?

警訊1:生涯已過黃金期
台灣目前法定退休年齡已經延到65歲,但根據主計處發布的民國98年「受僱員工動向調查統計」,台灣退休員工的平均年齡是56.3歲,也就是過了45歲大關後,要更有心理準備,職場壽命可能只剩10年!

警訊2:生理狀態開始走下坡
根據醫學調查,45歲以後的老化速度明顯加快,特別是心肺功能;乳癌、口腔癌的好發年齡,也都是在45歲以後!

警訊3:青年創業的最後期限
「青年創業貸款」是由政府提供的政策性優惠貸款,最高可到400萬元,貸款利率只有2%出頭,年齡上限是45歲;不管是想申請青年創業貸款,或是青年購屋貸款,45歲都是最後關卡。

警訊4:中年危機的最高鋒
根據《經濟學人》的調查:46歲最不快樂!因為養老、養小、養房、養車等多項開銷都在此時攀上頂峰;年輕的憧憬與夢想,也要面臨檢閱攤牌,現實與精神的雙重夾擊,不快樂指數當然破表。

45歲前一定要做的5件事
一.查自己的帳:計算財產淨值與退休金
二.存財商、存資本:兩個動作同等重要,要同時進行
三.買自住房:最重要的核心資產
四.買醫療保障:愈晚買愈貴
五.存現金流資產:股息與租金優先存

45歲前,依序要做的5件事是:查自己的帳→存財商、存資本→買自住房→買夠醫療險→儲存現金流資產。

這5件事必須循序漸進,前面4件事都做完後,才能高枕無憂進行第5件事-儲存可以產生現金流的資產;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就是「被動收入」,當被動收入源源不絕時,你可以選擇繼續上班,當成興趣或做公益,亦或開始悠遊人生。

來自被動收入的現金流有三種:股息、房租、出書版稅。
其實一般上班族退休後至少已經擁有一種現金流-勞保與勞退的退休金,若未來能夠逐步將結餘轉去投資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(如股息、配息基金、租金、利變年金),再加上既有累積中的退休金,就能打造自己的”3金”人生或”5金”人生;愈多”金”,下半生就愈安穩。(待續)

*以上內容摘自《Money錢》2011年3月 No.42 p.39~42